2022年10月26日,由NDE汽车集团、盖世汽车主办,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虹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暨第十四届全球汽车产业峰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为期两天的论坛将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
10月27日,发布会第二天如期而至。上午由法雷奥中国首席技术官顾健主持,下午由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锡禅主持。次日,大会以智能驾驶和用户体验为主题,围绕智能驾驶商业化的挑战与实践、智能集成底盘、人机交互平台、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智能驾驶舱等热点话题,邀请知名专家和行业领袖分享主题演讲并参与圆桌讨论。为企业整合技术RD和量产体验,挖掘用户隐性需求,创造消费增长点带来新思路。
李莉|上海虹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首先,论坛由上海虹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力致辞..据李莉女士介绍,目前,南虹桥地区已有东风、麦格纳等100多家国内外知名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目前,南虹桥前湾片区规划设计已初步完成。随着轨道交通的升级,这一带的规划也在不断升级,会引入数字经济、环保、能源等行业的企业。未来的前湾将成为长三角的产业核心,这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智能驾驶产业投融资趋势分析及产业链梳理
周晓颖|盖世汽车首席执行官
周晓颖女士表示,在新动力电池法案、芯片法案、通货膨胀法案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如果中国企业纯粹通过贸易和投资参与美国新能源市场,势必面临巨大阻力。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创新,没有技术,没有实体,没有智能制造,就会面临很大的发展困境。同时,企业需要保持战略的灵活性和韧性,以适应随时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
以汽车供应链为例。供应链的关键词是安全、自主、可控、本地化。传统企业要想转型升级,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就需要在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细分路径上实现自身业务的多元化。
智能驾驶商业化进程的挑战与实践
梁风华|长安汽车智能研究院副总经理
作为车企,长安汽车认为智能驾驶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技术和核心价值,需要以安全和自由为核心。如果脱离了这样一条主线,智能驾驶很难产生持续的价值。
目前业内关于智能驾驶的演进路线有三种讨论:渐进式和跨越式,自行车智能和道路协调,纯视觉和感知的讨论。梁风华认为,每一条路线都会匹配相应的商业场景。以渐进路线和飞跃路线为例,乘用车面对的场景极其复杂,很难在一夜之间进化到最终状态,而在封闭的场景中更容易做到一步到位。梁风华强调,商业化不是单纯的技术过程,需要解决智能驾驶和用户交互的问题。
智能车辆弯道队列水平和垂直模型预测及滑模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胡光迪|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全国交通事故数量激增,对司机的安全构成威胁,同时汽车数量的增加也给交通带来沉重的负担。现有的ADAS系统等车辆安全控制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车辆的安全性,但不能调节整个交通系统。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相比,智能交通网络系统具有效率高、实施准确的优点,能够将交通环境中的车辆和道路结合成一个整体,为全方位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胡光迪介绍,车辆排队控制是一种典型的分布式协同控制方式。在控制过程中,同一车道的所有车辆可以根据相邻车辆的距离、车速等信息,自动调整自身车辆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状态,达到相同的车辆排队速度。
4D毫米波雷达技术
白洁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毫米波雷达是智能驾驶领域的关键传感器。到目前为止,4D毫米波雷达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比之前的雷达有了很大的提升,射频硬件和天线等硬件也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白杰说,从点雷达到4D成像雷达,除了硬件和算法,成本、小型化、轻量化等方面也对雷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苏州好米博致力于解决4D毫米波雷达的技术问题和生产工艺问题,努力推动4D雷达的量产出货。
引领时代,领域见未来——东软汽车人机交互平台探索之路
毕东明|东软集团汽车电子事业部战略咨询总经理
如今,汽车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汽车的价值创造正逐渐从原来的纯硬件转向软件化、数字化和服务化。毕东明认为,软件在汽车电子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是因为软件本身的发展,更是因为技术、市场和用户需求不断叠加、相互促进的趋势。
东软随着EE架构的变化不断更新产品,现在已经迭代到了整车人机交互中心C5。基于可插拔、可扩展的硬件架构和高度灵活的软件架构,构建了集驾驶舱、网关、车身控制和部分智能驾驶功能于一体的计算平台。
基于Flash技术的纯固态侧向补盲激光雷达
江南夷|良道智能CMO
对mass lidar的理解通常是感知硬件,而对LIGHT-DOI的理解是软硬件融合的产物。
基于对lidar形态的理解,以及过去几年从点云到感知的输出工作,亮路智能发现高交通密度场景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驾驶环境。江南一认为,在这种场景下,需要更加重视激光雷达的“致盲”功能。即避免短距离的感知盲区。
东风智能网联的研究与探索——人工智能的初步应用
宁|东风自动驾驶试点项目负责人
目前,智能驾驶和智能驾驶舱正在成为用户选车的重点。东风认为,智能驾驶舱将成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竞争力,需要融入最前沿的人机交互技术,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
边宁博士介绍,为了实现目标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东风致力于打造高水平自动驾驶,提升智能交互体验,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将构建一套完整的车云解决方案,软硬件可以灵活裁剪和配置,SOA的开发平台可以在不同的车辆和平台之间复用。
智能驾驶舱与智能驾驶
顾建民|法雷奥中国首席技术官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法雷奥也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推进电动化、加速实现ADAS、打造全球智能照明、重塑客舱体验。在智能驾驶舱领域,法雷奥的解决方案可以分为四大类:交互界面、驾驶舱周围空间、增强现实和方向盘集成。
以交互界面为例。最近法雷奥推出了数字自然表面技术,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呈现木纹板的形状。当手靠近时,开关会自动亮起,出现一个可操作的按钮,当手离开时,又会自动熄灭。顾建民博士表示,法雷奥认为,即使目前电动汽车上的大部分操作都可以通过大屏幕完成,但仍然需要一些物理按键来实现两种需求的平衡。
低碳时代的绿色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
刘楠|佛吉亚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智能驾驶舱销售及市场负责人。
佛吉亚经过多年对智能驾驶舱的了解和分析,发现智能驾驶舱未来的趋势将在三个方面发展:一是可以根据用户的习惯进行智能化;二是可以提高用户体验的网络化;第三,绿色低碳可以满足环境再生的理念。
对于绿色低碳化的趋势,佛吉亚认为可以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使用可回收的绿色材料以及一些模块化、可拆卸、可组装的产品来实现。刘甘南表示,作为一家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跨国企业,佛吉亚一直以绿色低碳为核心战略,希望到2040年实现全部碳中和。
高性能+高可靠性打造未来第三生存空间。
贾|新驰科技高级产品营销总监
智能座舱的多样化和多模态交互使座舱承载了更多的功能,但也对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出现后,汽车从单一系统发展到多系统。以前单个芯片支持一个系统,现在单个芯片需要支持更多的系统,这意味着对芯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需要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还需要满足不同的功能安全需求。硬隔离和虚拟化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
贾表示,目前,中化集团的驾驶舱产品已经能够应对上述趋势,使用单个芯片覆盖整个驾驶舱。前舱的仪表、副驾驶、空调的控制面板都可以用一个芯片实现,同时还能满足后排的信息和娱乐需求。
5G移动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和核心技术
朱锡禅|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
无人驾驶的实现涉及自行车智能和网络智能两条路线。在联网智能方面,短时延通信、汽车、道路、云、网络、地图构成了路侧感知的核心技术。
朱锡禅表示,无人驾驶仅靠自行车智能是无法实现的,中国方案提出的网联智能是下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无人化”的第一步是“人少”。朱锡禅强调,在车和陆云的一体化体系中,如果人在车上,人力成本无法降低,效率无法提高。人要逐渐从车端走向车尾平台——智能驾驶云控制平台,让一个技术主管看更多的车。
从概念到量产的高水平智能驾驶
刘智|富瑞特装产品总监
目前,高级域控和靠泊一体化正逐步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富瑞特科主要专注于ADAS和AD领域的全栈解决方案,自上而下的解决方案贯穿应用层、软件层、中间件、底层软件、硬件平台、传感器。刘智·福瑞泰克的“全栈”可以概括为垂直方向的全栈、产品维度的全栈和时间维度的全栈。
刘智认为人机交互不仅仅指界面交互和语音交互,还包括这个系统如何给司机提供安全感,让司机有驾驶信心。
基于座舱一体化的座舱第三空间规划设计
高|长城汽车智能平台开发中心智能驾驶舱产品总监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智能驾驶的功能正在逐渐趋同,而智能驾驶舱则是另一番景象。智能驾驶舱作为智能驾驶与用户互动最多的载体,在技术和生态上已经越来越开放。
长城智能驾驶舱规划倡导主动服务的智能空间和极致的移动智能终端。高介绍,在智能驾驶舱的现有方案和下一代规划中,AI智能和多模式交互是长城主要关注的内容。驾驶舱因为其空间性、移动性、智能性的属性,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下发挥不同的类型,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这是汽车作为第三空间的核心价值。
在思考智能驾驶技术应用边界的同时,业界也从未停止探索高级自动驾驶的步伐。演讲结束后,大会进入圆桌讨论环节,多位嘉宾围绕“决战智能下半场——高级自动驾驶商业化”主题各抒己见。圆桌讨论由法雷奥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顾健主持。出席嘉宾有长城汽车智能平台开发中心智能驾驶舱产品总监高、中央电子副总裁、博泽中国早期刘银峰、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锡禅、福睿特产品总监等。
至此,第十届中国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暨2022年第十四届全球汽车产业峰会圆满落幕。盖世汽车始终紧跟时事,关注汽车行业发展。本次论坛邀请政、企、学、研等行业领军专家,紧密围绕驱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因素,基于政策标准趋势、企业战略布局、消费环境变化、产品迭代升级、前瞻性技术应用等领域展开深入探讨,具有推动汽车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促进生态圈协同进步的意义。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爱尚汽车网-未经本站允许,禁止镜像及复制本站。投诉及建议联系邮箱:linghunposhui@sina.com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爱尚汽车网 WWW.cscaijing.COM 版权所有